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景区资讯频道 > 新闻资讯 > “十二五”:甘肃旅游从何突破(图)

“十二五”:甘肃旅游从何突破(图)

2011-1-17 10:31:55   网友评论来源:每日甘肃网  
   复制链接 |   

  关键 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甘肃旅游的跨越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支撑。

  “人才是第一资源,尤其是对知识含量、科技含量、信息含量高度集成的现代旅游产业来讲,人才资源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更加突出,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才资源保障和人力资源支撑,不仅关系到当前的成长壮大,而且影响着今后的长远发展。”火玉龙说。

  郑本法认为,甘肃旅游景点分散是客观事实,暂时靠主观努力难以改变。但“景色美不美,就靠导游一张嘴”,如果导游文化素质高、服务意识强,在旅途中为客人绘声绘色地讲述甘肃独有、驰名中外的多种文化,化长旅为神游,客人定会津津有味,从而能够较好地克服旅长游短的问题。

  甘肃旅游培训中心高级讲师秦斌峰介绍,支撑旅游业的人员队伍,主要由景区景点、旅行社、酒店三大板块构成。据省旅游局提供的材料,2009年底,全省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间接从业人员90多万人;直接从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到20%以上,获得各类执业资格(职称)的占到35%以上;有注册导游5977人,其中中级269名,高级17名,特级1名,外语导游888名;旅游行政管理人员1200多人。至2010年底,注册导游达到了6902人。

  但目前的现状是,我省旅游人才的总量、素质和结构还不能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出入境高端产业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人才外流的势头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升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任务总体上依然非常艰巨。

  “其实,甘肃并不缺乏旅游人才,只是外流的数量太大了。”秦斌峰说,“在甘肃旅游业目前低发展水平、低行业薪酬的情况下,许多人才并不是不爱自己的家乡、不想为家乡的发展做贡献,而是感觉自己的付出和才华与收入不对等,在外界施以高薪、高职务的诱惑下,纷纷出走。”

  身为旅游学院院长的把多勋对此深有同感,“目前全省有20家院校开设了旅游教育专业,在校学生近万人,但每年入行的很少。大多数情况下,入行的人员一年后就只剩三分之一,两年后剩下四分之一,三年后只剩下十分之一。主要原因,就是收入低,留不住人。”

  “以导游为例,其往往单兵作战,以人文景观为主的甘肃旅游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要干好很不容易。”秦斌峰介绍,狭长的甘肃自古就是东西交流的大通道,发生的重大事件数不胜数,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且民族民俗变迁多,地形地貌全。最典型的就是“丝绸西去,佛教东来”,且不说张骞出使西域、西汉讨伐匈奴、玄奘取经西土、北宋斗法西夏,各个城市名字的来历,单单佛教东来过程中的一些故事,如“阳关大道”、“三寸不烂之舌”等,就很不容易讲清。但是不讲,游客是看不明白的。所以,在甘肃当导游,不但要懂历史、文化,还要懂民族、民俗、地理,并清楚当前的发展成就。“北京也是如此,海南就容易多了,因为人们去海南看的就是自然景观,没有多少人关心文化。”

  “虽然导游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特级四个级别,但每年6000多名导游中报名考级的只有六七十人,仅十分之一左右,不是他们不想提高层次,而是考了没用,因为绝大多数景点导游的收入不套这个。”秦斌峰开玩笑说,如果收入能上去,估计全国的人才都来了。“所以,探索建立导游薪酬分类管理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迫切的。”

  作为资深的业内人士,秦斌峰认为,甘肃旅游业目前最匮乏的是高端的策划师、咨询师、规划师、营销师等。旅游是复合型产业,以规划师为例,景区的规划,就要考虑到历史、文化、民俗、地理及游客心理等多个方面。如西安的大唐芙蓉园,以大唐文化为主线,并设有演出、娱乐、餐饮、洗浴等,能观赏、能参与,看了有意思,玩了有味道。而甘肃这方面就是短板,还没有专题的休闲、度假公园,许多景区的开发尚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观光上。

  省上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实施人才强旅战略,此举被认为是我省“为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随后,“旅游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作为全省重点人才工程项目之一,首次列入了《甘肃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

  秦斌峰认为,旅游人才的培养,政府、社会、企业都有责任,只有大家集体行动起来,才会加快这支队伍的建设。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要实现旅游业大发展,政府的用人及政策导向至关重要。他建议,各级政府可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选拔一名干部担任副职,起到启用一个带动一片的作用。也可从省上选派旅游部门的干部赴基层交流任职,利用他们的专业经验,搞活搞好当地旅游业。另外,各级政府每年应大张旗鼓地对为旅游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和领军人才进行表彰、奖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钱有政策,高端人才自然就会流入。

  “建立旅游人才交流平台”则是秦斌峰提出的一个办法,这个平台可以很好地起到调剂余缺的作用。他设想,在这个公共平台上,有需求的单位可发布所需人才的信息,另一个方面人才富余的单位则在商定费用后,向其提供有偿劳务。“比如,朝鲜语导游甘肃培养困难,那么,有短期需求的单位就可在这个平台上发布信息,吉林一带人员有富余的公司就可以提供人才,工作完毕后再回原单位。这样一方面可降低双方的人力资源成本,另一方面能真正地让人才流动起来,实现互惠双赢。”

   [编辑:孙一鸣]
查看更多评论>>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忘记密码? 注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评论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风景网 [ http://www.fengjing.com ]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字甘肃  旅游  十二五